与其担心第二波新冠疫情何时来,不如先搞清楚第一波疫情的状况
最近甲流的出现让很多人担心起第二波新冠疫情什么时候来。有些专家也开始预测第二波疫情,例如表示第二波疫情会在夏天,感染率50-60%。愚以为,当务之急应是搞清楚第一波疫情的状况。只有搞清楚第一波疫情后,才能来讨论以后的疫情走向——包括第二波疫情的可能状况。为什么?因为新冠疫情在一个地区的影响,无论是能形成的感染高峰情况,还是最终的健康影响如重症死亡人数,在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当地的人群免疫基础。2022年下半年,国内多位专家说某个奥密克戎亚株比之前的奥密克戎亚株传播速度更快,R0值更高,比如18、21等,甚至宣称超过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传播力最强的病毒麻疹。
当时我反复撰文指出过,这些说法不对,那些观察到的亚株A比亚株B传播更快,是建立在国外被多次奥密克戎疫情反复冲击的前提下。这些亚株间的“优胜劣汰”,反映的是那些地方“特殊”的免疫基础背景,不能与排除免疫影响的R0挂钩。彼时任何一个奥密克戎亚株到中国,由于中国的人群免疫背景不同,潜在的威胁也会与国外不同。而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公布的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国内测出来的两个主流病毒株BA.5.2与BF.7,在当下国际上诸多奥密克戎亚株里并不出挑。可是从2022年12月起,在中国依然是秋风扫落叶般强势,这就是免疫基础决定。
也正因此,分析未来中国疫情的走势,会不会出现波动,什么时候出现波动,比如第二波疫情什么时候会出现,出现后影响可能有多大,不能脱离对中国人群免疫基础的分析。第一波疫情暴发前,中国的免疫基础基本是两针或三针灭活疫苗。所以分析当时中国的免疫基础就是分析接种灭活后免疫防护水平如何,随时间推移,会有什么变化。而对于未来的疫情,要考虑中国当下的免疫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来源就是过去两个月很多国民都被感染了。这也意味着,要搞清楚中国如今的免疫基础,必须搞清楚过去两个月的第一波疫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要预测第二波疫情,必须先把过去的第一波搞清楚。不搞清楚第一波,根本不可能有对人群免疫基础的把握。而离开了人群免疫基础的疫情判断,不是预测,是臆想。
要搞清楚中国的人群免疫基础,首先要搞明白第一波的感染率是多少。如果看核酸阳性人数,12月起最高峰也不到700万/天:
疾控中心没有提供累计核酸阳性数据,可就算700万一天连续两个月60天,阳性人数也只有4.2亿,占全国人口30%。国内多位专家表示第一波感染率80%。是依据什么来说第一波是80%的?是的,由于大规模核酸检测的退出,检测阳性人数受检测量限制,肯定是大幅低估了真实感染人数。但大幅是多大?为什么说是80%,不是50%?或者不说是90%?
要知道河南1月6日就宣称感染率89%了,广州市也早就说感染率85%。把每个行政区域的公告的感染率列一下,搞不好绝大部分都超过80%。既然如此,全国怎么又变成80%了呢?1+1小于2吗?
我们需要对过去的感染率有更科学的分析。核酸检测阳性的,是最确定的感染。可是我们要分析过去两个月核酸检测集中在了哪里,哪些地方是盲点。考虑有没有科学的方法,用已有的真实的核酸阳性数据,合理推导可能的感染人数。
可是检测量的严重不足未必是模型推导能挽救的。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展开基于科学抽样的血清学调查,研究真实的过往感染率。欧美不少国家一直在通过血清学研究跟踪人群中的自然感染率。不要整天忙着在自家新闻里嘲笑别人防疫拉跨(其实别人也不会看这些新闻),结果就一点没看到它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国外使用的mRNA疫苗、腺病毒疫苗只产生S蛋白抗体,因此它们的血清学调查相对简单,只要看N蛋白抗体阳性率就对应了自然感染比例。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接种过灭活疫苗,会产生针对N蛋白的抗体。判断自然感染比例会复杂一些。可能要看抗体浓度,推测浓度高过多少,大概率是最近自然感染过。或者采用别的抗体检测。例如ORF8这类蛋白,存在于新冠生命周期中,但最后没有整合到病毒颗粒里,也就是说灭活疫苗制备时不会有这个蛋白。这样自然感染的人会有ORF8抗体,接种灭活疫苗的人没有。香港的过往研究也提出过用ORF8抗体来区分自然感染与疫苗接种。
更重要的如何做到科学设计血清学调查的研究,包括如何合理抽样。如果参考美国NIH与CDC的血清学研究汇总,就会发现不同研究的结果差异很大:
这其实就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自然感染的情况有所不同。
北京打算在2-3月开展五千人的血清学调查,这是很好的开始,可是为什么在这些基本的调查研究都没开始的情况下,就看到了那么多对第一波疫情感染率的结论?难道不应该是先做研究,再下结论吗?
搞清楚第一波疫情的感染率之外,也需要搞清楚这种感染带来的实际免疫防护程度。如今有很多研究显示接种完疫苗后的突破性感染,带来了更广谱也更持久的免疫防护。可是这些研究里的疫苗主要都是mRNA疫苗。既然中国选择了和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地区不同的道路,决定主要用灭活疫苗来构筑免疫屏障,那么如今也只能自行研究清楚,在两针或三针灭活疫苗接种后,出现这么一波感染高峰后,大家的实际免疫防护程度,不能直接套用别人的答案。
在奥密克戎BA.1时期,广东的一项研究显示同样BA.1突破性感染,如果接种的是两针mRNA疫苗,那么中和抗体滴度远高于接种两针灭活疫苗。针对BA.1的真病毒中和抗体滴度,mRNA疫苗突破性感染高6倍多。针对BA.4/5的假病毒中和抗体滴度,mRNA疫苗突破性感染比灭活疫苗突破性感染高10倍多。
附图. 灭活疫苗的突破性感染(I-I-o)中和抗体滴度远低于mRNA疫苗(M-M-o)
当然,该研究人数比较少,而且是BA.1的突破性感染,与现在的BA.5.2或BF.7未必一样。可我们需要更多类似的研究,搞清楚实际国人在突破性感染后的真实免疫水平,与国外接种高效疫苗后的突破性感染比,是什么情况。只有搞清楚真实的免疫水平,才能预判未来的疫情走势。
真实的免疫水平也要包括仅有疫苗接种的免疫水平——即便根据专家们80%的感染率推断,仍然有20%的人没有感染啊。对于这些天选的顽固“阴”,不仅要看疫苗接种率,更要看上一针是多久前打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疫苗也好,自然感染也罢,带来的免疫防护都会下降。现如今,没有上一针接种时间的疫苗接种率,已经不能反映真实的免疫水平了。
如果说了解感染率、感染后免疫水平、疫苗接种者的实际免疫水平是一个“知己”的过程,我们还需要“知彼”。疫情,无论是第一波还是第二波,都是病毒与人体免疫水平相互作用的结果。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了解人群免疫水平之外,了解病毒的变化——变异株演变,才能合理推测疫情变化,包括第二波疫情的威胁。
那中国的新冠基因组监测做得怎么样呢?以河南为例,一亿多人的行政区域,1月6日时号称感染89%。可根据疾控中心的信息,2022年12月1日到2023年2月9日河南病毒基因组测序不到500例。这能否算是全面的病毒基因组监测呢?
最近《柳叶刀》发表了2022年11月14日到12月20日北京的413例新冠基因组测序,其中本土病例350例。这篇文章在国内也被广泛报道,包括说国外学者同期刊发表了评论文章说中国没有出现新变种。可国外学者的同期评论文章是什么呢?标题是“So far, no novel SARS-CoV-2 variants from Beijing—and hopefully better scientific cooperation going forward”,意思是“目前北京还没找到新变种,希望未来有更好的科学合作”。重点是该在前半句还是该在后半句,可以各自解读,但起码,不应该把后半句给忘了。
而且该评论里也指出了北京测序研究的不足:
比如说样本截止到12月20日,防疫刚转型,突变株未必那么早出现,又比如北京的情况不一定能代表全国。这些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意见,也更加说明中国需要在更长期的时间内做更完善的病毒基因组监测。
总结一下,如果真想有科学依据地合理推测新冠疫情在中国未来的走势,我们需要的是:
1. 了解真实的人群免疫基础,包括第一波疫情的感染率,感染后免疫水平,未感染人群的免疫水平
2. 新冠病毒株的变化,建立长期的新变异株监测
而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信口开河的臆测。 甲流不会流行,也不可能流行,用时间来证明吧! 撤消平台,删除数据,都是以保护隐私的名义,有些问题某些人不愿意你搞清楚! 搞清楚一点:新冠是放开以后才渐渐消失的!! 我只关心疫情到底消失了还是还会有?有所谓专家解读吗? 根本没有第二波了,因为没有卖点了。现在谁的手上没有一点库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