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治新冠后遗症?警惕神药炒作
前几天《柳叶刀》的预印服务看待了一篇二甲双胍显著降低新冠后遗症风险的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个双盲试验中,确诊新冠后服用14天二甲双胍降低新冠后遗症风险达40%。乍一看,从研究方法上看是多中心随机双盲大型临床试验,属于确定药物有效性的金标准;从结果看降低新冠后遗症幅度很大,统计学上也具备显著性(p=0.009)。似乎二甲双胍又要延续神药表现了。
可是考虑到新冠后遗症在疾病机理上的高度异质性,我个人认为需谨慎解读这一结果。以下部分改写自前几天为澎湃科技做的评论,有一定扩充:
新冠后遗症,又称为长新冠是一个潜在致病机制非常复杂多样的大杂烩。从确诊角度看,目前只要在新冠感染结束后一段时间后仍有身体不适,都可以确诊为新冠后遗症。这意味着即便都得了新冠后遗症,不同的病人的病理原因可能完全不同。
有的可能是感染时导致的组织损伤尚未恢复,有的可能是免疫反应异常,有的甚至可能属于心理疾病。面对如此异质的病人群体,单一一个药物取得显著疗效在原理上很难说得通。毕竟从致病原理上看,大家可能根本得的都不是一种病,能靠同一个药治好吗?
从科研角度去思考,新冠后遗症的治疗想要有突破,先决条件会是解决病人的异质性问题。把不同致病机制的患者利用症状、分子标记物等区分清楚,才能根据对应的机制来分析什么药物可能有效。
而二甲双胍的这个研究根本没解决新冠后遗症的异质性问题。试验里新冠后遗症的判断是依据医生确诊——只要病人提供确诊记录就算是。问题是现在诊断新冠后遗症也没有统一的就确诊标准。这意味着试验里连统一的新冠后遗症标准都没有,只会让研究中的长新冠异质性更高。二甲双胍作用机理再复杂,能覆盖各种长新冠的不同病理机制吗?我个人比较怀疑。
另外,二甲双胍经常被炒作成神药,这也让我个人对关于二甲双胍新作用的新闻一直持更谨慎的态度。二甲双胍是一个很好的糖尿病药物。可是一些还处于比较早期的二甲双胍研究经常因为这个药便宜安全,被过度炒作,比如以前是抗癌抗衰老,新冠出来后是预防、治疗新冠等等。
可是大家想一想,一些神奇作用提出来也有好几年了,到现在被反复验证的有哪些呢?反正到现在真正被认可并广泛应用的还是二型糖尿病治疗。当然,这些神奇作用忽悠了不少人倒是真的,比如OpenAI CEO还在用二甲双胍来延缓衰老。可如果去问Chatgpt,却会告诉你二甲双胍延缓衰老的证据并不充足。总之,要警惕任何一种神药宣传。
最后,这篇论文目前是发在《柳叶刀》的预印版服务上,后者和《柳叶刀》旗下的期刊是相互独立的,别被名头忽悠住了。发在这个预印版服务上不代表就被《柳叶刀》期刊认可,这些预印版论文仍是未经过同行评议,缺乏必要检验的预印版。
我们希望新冠后遗症研究有突破,可以帮助全球可能会是几千万受其困扰的患者,但希望应是建立在严谨的验证之上,而不是一个又一个包治百病的“神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