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热不一定是新冠!冬春交替警惕这些病毒作妖
受访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殷凯生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田雨汀
近期有些人开始发烧,于是担心自己“是不是复阳了”等问题。专家表示,发烧未必是新冠闹的,事实上冬春交接之际本就是各种病毒“作妖”的“多事之秋”。多地疾控中心提醒,近期诺如病毒、季节性流感、人呼吸道合胞病毒、鹦鹉热、登革热等同样需注意防护。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殷凯生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冬春交替,天气忽冷忽热,也是不少急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除了新冠病毒,还要警惕其他多种病原体导致的疾病。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冬春季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成人偶有发病。麻疹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飞沫传播,症状以发热、流涕、咳嗽、结膜充血、口腔特征性麻疹黏膜斑和全身斑丘疹为主。典型的麻疹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前3天会出现发热、流涕、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高烧可达40℃;第4天左右,出现红色皮疹,从耳后逐渐向颜面、胸背、四肢、手脚心等处蔓延;约一周后,皮疹逐渐消退。
麻疹容易引发肺炎、心脏衰竭、脑炎等多种并发症,及时对症治疗、做好预防很重要。目前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的最佳办法,建议儿童和成人都接种。根据国家规定,初次免疫年龄为8月龄,再免疫为7周岁,漏种时应及时补种。如果注射过麻疹疫苗但接触了麻疹患者,需观察28天,出现上述典型症状时,尽快就医。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又被称为“肠道流感”,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肠道腹泻病毒,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发病急、感染性强、致病性弱,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对封闭环境引起胃肠炎暴发。其常见传播途径包括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带病毒的粪便或呕吐物、空气飞沫传播等。感染诺如病毒后,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居多,24小时内腹泻次数可达6~8次,严重者伴有发热。
感染诺如病毒后主要对症治疗,应注意及时补水或淡盐糖水,服用止泻消炎的肠道中成药,切忌乱用抗生素。出现脱水等较严重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预防感染,关键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不饮用生水,蔬菜瓜果洗净后再食用,烹饪食物要煮熟,家庭餐具等定期消毒。
季节性流感
在我国,北方通常有冬春季流行高峰,南方省份则有冬春季和夏季两个流行高峰。不同于普通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病原体包括甲型流感H1N1和H3N2,乙型流感病毒V系和Y系。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通常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且比普通感冒更严重。
预防季节性流感,最好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不过,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各国的疫苗企业会根据世卫组织的预测生产当年的流感疫苗,因此不同年度流感疫苗针对的病毒株可能会有所差异。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咳嗽礼仪等,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孕妇、慢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应主动接种流感疫苗。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近日,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相关儿童病例在欧美等国激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目前处于该病毒高发季节。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为肺炎病毒科,和新冠病毒一样都属于RNA病毒。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播和飞沫、气溶胶传播,如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触到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近距离接触患者咳嗽或打喷嚏等。感染后,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如鼻塞、流鼻涕、咳嗽等,少数2岁以下婴幼儿可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
目前,国内外尚无上市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预防以加强个人防护为主。在病毒流行季,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不随意用手触碰眼、口、鼻等;儿童在医院就诊时,也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如果感染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尽量居家休息、减少外出;避免与他人共用杯子及餐具;出现持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应尽快就诊。
鹦鹉热
据浙江金华武义疾控中心发布消息,2023年2月以来,浙江金华武义县报告鹦鹉热病例,经治疗均已痊愈。鹦鹉热也称鸟疫,是由鹦鹉热嗜衣原体引起的人、鸟和其他动物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鸟类和禽类,可通过吸入病鸟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感染,或接触传播。感染后,患者会出现高热、咳嗽、头痛、肌痛、肺泡及间质混合型肺炎表现,重症若未及时治疗可致死亡。预防鹦鹉热须注意接触禽鸟后及时洗手,从事禽类售卖、宰杀等工作时佩戴好口罩、手套等。
另外,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月18日最新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情况》,新冠感染者虽然以大幅降低,但每天新增感染者在5000例以上。殷凯生提醒,虽然公众目前对新冠的认识较为充分,但病毒并没有消失,只是进入低水平流行阶段。“做好个人防护仍是重中之重。”殷凯生强调,老百姓应养成正确洗手、居家多通风、科学佩戴口罩、保持一米线、少去人员聚集场所的好习惯,加强自我保护和健康文明意识,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责编:郑荣华
主编:张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