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来两三万,卖七八百,闲置核酸亭,尽快变“废”为宝
“核酸亭买来时,大的三万多元,小的也要两万多,当作废品出售,每个亭子连带空调也只能卖六百到八百元。”昨天,一则媒体调查,再次引发人们对街头核酸亭的关注。
据上观新闻报道,记者走访上海大街小巷,发现许多核酸采样亭仍停留在街角:有些成了平安屋,有些成了饮料亭,还有一些被当街拆解,当作废品装上三轮车,剩下的则在等待未知的未来。虽然此前市民网友为核酸亭“再就业”提出了许多建议,但赋予核酸亭全新功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不可否认,核酸检测亭在疫情防控中是因时而生。据去年5月份的数据统计,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核酸采样点数量多达3万个左右。就杭州而言,最多时就有一万多个检测点。当疫情的阴霾散去,这些曾经作出过贡献的小亭子,就成了街头尴尬的存在。
如今,核酸亭已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大量闲置的核酸检测亭,有的挤占道路、小区广场等公共空间。有的弃用太久疏于管理,还存在用电、消防安全等隐患。从设施条件来说,核酸亭大都安装有空调,还有清洁、消毒等功能设施,如果完全弃置,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基于此,核酸亭何去何从,无疑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改造再利用,显然是较为合理的方案。苏州率先将闲置核酸亭变身为发热诊疗站,带了一个好头。但仅仅停留在医疗一端,显然是不够的。全国许多城市征求市民意见,为核酸亭合理利用出谋划策,杭州也进行了多种尝试。有的核酸亭改造为“爱心小屋”,设有母婴室和残疾人服务;有的变身“暖心驿站”,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环卫人员等户外工作者提供便利。
从报道可见,其实沪上的不少核酸亭都变了“角色”。有的升级为平安屋,有的变身为自助咖啡亭。防疫物资在这样的灵活运用中,改变功能和用途,重现了“生机”。市民们的奇思妙想也很多,建议做成相亲角、品牌快闪店之类的“金点子”层出不穷。只是有些采样屋由企业提供,或涉及多产权单位,就一直处在等待再等待中。
核酸亭“再就业”,确实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但每一次巧妙变身,都是对公共资源效用最大化智慧管理的考验。如何盘活和利用好抗疫的闲置物资,各地并没有现成的样子可学。唯一的办法还是要科学规划,协调各方,顺应民生需求,多一些创新,尽快变“废”为宝。
毕竟,让核酸亭物尽其用,减少对道路交通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干扰,是需要各方认真对待的问题。
(原题为《买来两三万,卖卖七八百,闲置核酸亭,尽快变“废”为宝》作者 来源 陈江 钱江晚报) 这些东西的灰色操作空间那是相当的大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