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审视网课的得与失:教育终究离不开线下
随着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新学期已经正式拉开序幕。疫情三年之后,学习终于重新步入正轨。在疫情持续发生的三年,学习被迫转为线上,在线教育为取得抗疫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和不足,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终究离不开线下的校园环境。一、在特殊时期,网络课堂是否帮助我们解决了教育的问题?
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在线教育的基本技能与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为未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疫情让学生、老师,家长都被迫转战网上学习,虽然一开始也全面出现了系统崩溃,老师不会使用相关软件,孩子与老师也不适应长时间的在线教与学的模式,尤其是家长,被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当了一个助教的角色,备受煎熬。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3年的在线教育首先对所有师生来了一次在线教育技能的强制性培训,对于在线讲授,在线学习的模式进行了演练,并逐渐适应。而这些,都为教育全面拥抱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点,是几十年也难以完成的,现在却 因为疫情,压缩到3年内就完成了,实现了本质性的大跨越。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激发了很多老师的思考与提升,一些老师也全面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基于信息技术重新设计更好,效率更高的教学模式与场景。
二、疫情三年,中小学生多半在网课下度过,对他们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毋庸讳言,教育质量是下降的。
在特殊时期,以网课形式恢复教学,保证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不被打断,是必须的,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毋庸讳言,在线教学的质量肯定是不如线下的。
北京师范大学曾面向全国31个省份做过大范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与在校学习对比,43.32%的中小学生认为疫情期间的学习效果要差一些。
除了学生自己的感受,我们从这几年的舆论也能看出,大量家长对在线教学的效果是不满意的,网上经常有抱怨的声音。
三、网课对教学的局限性是什么?为什么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1、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跟网课的局限性分不开。
首先,在线授课天然受限,不可能完全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我们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仅仅一个体育,就是线上很难解决的。很多教学手段,线上实现不了,效果肯定要打折扣。
其次,在线教学很考验师生的信息素养。能设计新颖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的老师终究是稀缺的。除了老师,学生能不能合理使用电子设备,是上网获取知识还是娱乐,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对家庭来说,考验也很大。家里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设备。记得2020年很多地方都有新闻报道,家里信号不好,孩子不得已到户外学习。除了硬件,在线教育把相当一部分监督职能转移到了家庭,家校协同的重要性更突出了。如果家长不能给孩子有效的监督和指导,那么学习效果肯定受影响。
更重要的是,在线不简单是一个教学手段的变化,是教育教学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重新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比如课时上,就不适宜45分钟一节课,需要分解为更短的时间,而一些辅助手段可以替代一些简单的知识性学习,而不必再讲授。还有对学生,老师的评价等等。但遗憾的是,我们都来不及,很多时候只能是简单的课堂搬家。
由于诸多局限性的存在,在线教育虽然可以完成基本的教学功能,但终归还是取代不了线下的。
资料图
2、比教育质量下降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
人是社会动物,校园的学习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还承担着人的成长这个重要功能。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与别人相处,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最后到真实的社会,是一步一步复杂化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把学校叫小社会。但是在线教育满足不了这个需求,孩子们的互动限于视频、电话,开玩笑地说,连发生矛盾都困难。
还有一点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校里,身边有优秀的同龄人,孩子们就能观察、模仿,向榜样看齐。同时,也有老师的注视、学校的纪律,不像家里能“随心所欲”,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就能建立起来。
在一个都在学习的环境里,你也很难不去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氛围。
缺少了和老师、同学的面对面互动,成长就少了关键一环,这是在线教育的致命伤。
四、在线学习是否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长期居家上网课,对孩子的心理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甚至带来心理创伤。
学习需要有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但是过去三年,经常在线上和线下之间转换,今天回到了校园,没多久疫情发生了,又得居家上课,这样的反复是很破坏学习状态的。没有了稳定的预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
从校园到在线学习,学习氛围弱了,缺少了监督,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学习不适应现象,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比如效率低下,感觉到烦躁等。很多孩子陷入烦躁——刷手机———更加烦躁的循环里,家长们往往不理解,简单归因于不自律,其实也是复杂的心理问题。
孩子不能跟朋友接触,没有校园活动,很容易就觉得生活枯燥、无聊,时间久了,可能发展成迷茫、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等危险情绪。有的孩子是不是越上网课越沉默寡言了?更严重的,就算回到了校园,孩子和人交往的兴趣也下降了,不如以前活泼了。这些问题比单纯的学习质量下降更值得警惕。
五、新学期恢复线下正常教学秩序,对于适应网课教学的孩子来说如何快速收心?
不必过度焦虑,每个家庭都面临这些问题,只是程度的区别而已。
有人说,在线教学,自律的孩子得利。但是,极端自律的孩子才多少?多数孩子的情况都是差不多的。何况不寻常的自律背后,往往存在其他成长问题。而且,焦虑是会传染的,家长的焦虑必然传导给孩子,因此,我们要做到重视但不焦虑。如果在线学习期间效果不理想,关键是后面积极调整弥补。
新学期回到校园,回到物理环境,多数孩子会迅速适应并全面提高自律等行为习惯的,大家不必过虑。换句话说,有了稳定的学习环境,有了同学的交往,有了户外运动,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肯定能够减少。家长们应该做的,是帮孩子做好过渡,把新的学习习惯建立起来,比如孩子再也不能起床即上课了,那么作息就要调整等等。总之,帮助孩子用一个新的面貌去迎接新学期。
六、新学期孩子回归学校,家长如何调整心态做好孩子的坚实后盾?
建议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尺子,把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学习很重要,但家长的眼里不能只有学习本身。近期吴鑫宇案就提醒了我们这一点,这孩子不断求助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家长仅仅着眼于学习,要求孩子坚持,这是发生悲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建议家长认真和孩子谈一次,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哪些事情需要家长的帮助,做好后盾,让孩子感受到关爱而不是过度的学习压力。聪明的家长,一定是用信任去管理,把家长的要求变成孩子自己的要求。居家学习期间往往也是亲子矛盾突出的时候,现在是一个调整的好机会,良好的家庭关系,是能让孩子的学习如虎添翼的。
保持和老师学校的沟通,掌握孩子动态。
孩子回归学校,对家长来说其实是一种“减负”,监督的担子轻了不少,但是仍需要保持好和学校的沟通。注意,和老师的沟通,重点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等等,这些调整好了,学习是水到渠成的事。
更何况,现在考试的要求越来越低了,中考已经完全去区分度了。至于高考,考不上大学已经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未来,会变成不可能的事情。2022年新生儿956万人,2021年高校招生就超过了1000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家长们的心态更应该平稳一些,眼光放长远,让孩子在学习这场长跑中步履更扎实、更稳健。
七、ChatGPT的爆火将对传统教育的带来哪些挑战?对网络课堂是否有加持作用?
ChatGPT对教育有什么挑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认真梳理。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对我的请教,回复了一个经典的评价:之前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会先取代重复性体力劳动,现在看最先消灭的(是)非创造性脑力劳动。
这句和也可以不准确地理解为,类似的人工智能首先会迅速替代低层次,普通的脑力劳动者。都有谁?大家可想而知,比如能力欠缺的老师,比如能力欠缺的医生等等。
ChatGPT英文的论述写作能力非常强,应该可以超过大部分人,包括大部分大学生。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学率先封杀chatGPT的根本原因,担心孩子们抄袭。其实还有老师,一些水平差的老师,很快就会原形毕露了。ChatGPT中文服务目前看还有限,即便是目前的水平,其写文章的能力,尤其是论述与逻辑清晰,超过了多数人,包括中小学老师。更重要的是,面对我们目前没有创造性的刷题教育,绝大部分老师恐怕会败下阵来。
假以时日,伴随中文数据积累的提高,其水平肯定会以几何级快速提高。chatGP让重复性的知识没有了价值,只有那些新的思想、知识才有价值,但机器的学习是站在所有巨人的肩膀上,但我们每个人,即便是天才,都需要从头开始,细思极恐。
我们怎么应对看待?这就如计算器替代算盘,替代基本的验算一样。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作为学习的工具,注意,是学习的工具,不是考试写作业的工具,否则你一定会被煮死——不思考,最后被淘汰。 2、比教育质量下降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 把孩子上废,让家长无法是网课的目的 看一遍就懂了,那不是天才? 德,智,体,美,劳,,,,,,《德》找回来了吗? 共克时艰,无奈之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