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轩丶剑玄 发表于 2023-2-6 18:45:15

这家医院撕名牌火了!感染变回骨科,医生:终于做回自己

轻快的背景音乐、两位身着白大褂的医生、利落干脆的动作,这是一则名为「骨科揭牌仪式」的视频。
            视频里,绿色字样的「感染疾病科二病区」贴纸被从上至下撕除,留下「骨伤科四病区」。有医生调侃,骨科医生终于迎来了「开心一刻」。
            
            
            图源:海报新闻视频截图
            中部地区工作的医生刘敏立(化名)表示,所在医院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应对二甲评审,其他一切均已恢复正常,「医院不再安排针对新冠诊疗的培训,过峰后外科重心在开刀,内科也恢复至从前。」
            如今,之前骨折后等待手术的患者,已经陆续转阴康复,开始住院等待,外科病区里新冠的患者越来越少了。
            病区陆续归还,医生:难得的轻松时刻
            感染科医生王友博(化名)也曾提及,「当时肝移植、妇科、儿科、外科都借给我们病区,多的借了 30 张床,少的也会借 5、6 张。」现在儿科的二十几张床已经被还回去了,临时诊室也关了一间。
            交接班时王友博告诉导诊台,自己已经回到之前的诊室了,别给患者指错地方。这是他难得的轻松时刻。在另一家医院,呼吸 4、5、6 临时病区也已摘牌,变回了普外科。
            在稍小体量的医院,患者下降的速度更为明显。在北京某二甲医院的叶安妮(化名)形容 1 月以来的就诊人数「断崖式下降」:「发热门诊最高峰时期一天 200、300 人,后来一天只有 20、30 人了。」最开始内分泌、骨伤科等都来发热门诊支援了,每个科室都来了 2、3 个医生,如今只剩下内分泌主任一人。
            
            
            图:视觉中国
            未曾专门接收新冠病人的专科医院,也因为阳性患者越来越少,正在经历着改变。
            来自某妇产科医院的陈惠惠(化名)之前普遍担心医院内交叉感染,妇科整体住院人数下降很多,现在已经恢复正常,甚至投诉都变少了:
            「之前每天都有 3~5 个因为同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而和护士吵架的,其中不乏会打 12345 或者直接去医务科投诉的,我只能硬着头皮去协调房间。现在这一类的投诉基本没有了。」
            她能感受到,新冠对她工作产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ICU 仍有 50% 以上新冠相关重症患者
            视角拉到几个重点科室,新冠相关救治依旧需要放在前位。
            李峰(化名)是华东地区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他表示近期医院目前已恢复至疫情前接诊状态,「40 个临床科室里,大约还留下 1/10 左右负责以新冠相关疾病为主的治疗,其他科室恢复普通运营。之前成立呼吸救治病组所集合的医生,目前都已经回到原先自己的科室。」
            但他同样提及医院重症病房内,新冠相关重症患者床位使用率在 5 成左右,「几个主流科室(比如呼吸、感染、重症等)的工作重心依旧在新冠诊疗上。」
            回溯这次抗疫流程,李峰认为医院就此积累了很多重症救治经验,「从整体数据来看,我们在 2022 年末的疫情应对还是比较科学合理有效的,但面对未来可能的疫情变化,仍需谨慎对待未雨绸缪。」
            从临床管理的角度出发,分管医院药品、设备采购的副院长李峰认为,在 3~6 个月宝贵的窗口期内,如何做好物资准备同样是近期的重要命题。因为网格化的医联体建设,他所在省、市、县、乡的医院联动,打包进行扩容,病房、呼吸机等设备均按照重症救治床位翻一番建设,同时进行新冠药物的采购准备。
            李峰说,「如果说公卫角度更多是『防』,那临床角度一定更多是『治』。过往的重症救治经验、窗口期的物资准备、ICU 的扩容,这都有益于我们应对可能来临的疫情反复。」
            策划:carollero|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海报新闻视频截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家医院撕名牌火了!感染变回骨科,医生:终于做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