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感染新冠背后,基层医院正在经历什么?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及人口数据,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的消息上了热搜,这是我国近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其中,2022年年末,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比2021年减少106万人。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分析,人口总量下降主要是由于出生人口减少。而导致出生人口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22年我国15岁至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21年减少400多万人,其中21岁至35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500万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受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生育水平继续下降。
意识到该关注一下孕产妇这个群体时,是看到舆论上关于医疗资源挤兑的报道之后,想更多的了解这个特殊群体是否会与老年人一样,属于易感染易重症的人群?这部分群体的就医选择是否顺利?相关的医疗机构是否在负重前行,又是否能顺利过渡眼下的感染高峰?
疫情新一轮感染周期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自2022年12月开始,有关孕产妇感染该怎么办的消息在全网引发热议。有消息称,孕产妇或比普通人群更易感染,这加剧了他们的担忧。
刚回醴陵市不久的李平(化名)因为放心不下肚子里的宝宝,在自己感染后的第二天便来到了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二次产检。“就是担心影响到胎儿,才来医院多做几次检查,和医生沟通后知道没问题就放心了。”
和李平一样,很多孕产妇都在担心感染,尤其是对胎儿的影响。“目前为止,医学上没有证据表明病毒能够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江西省会昌县妇幼保健院院长余凯在接受健康县域传播平台采访时表示,孕妇本身并不是新冠感染的高危人群,而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人群。
余凯进一步补充说,孕妇感染新冠后,总体上没有对孕妇健康增加更多影响,和普通人群感染率接近,有症状者的比率也和普通人群接近,出现症状的表现类型也接近。主要有咽干、咳嗽、流鼻涕、肌肉酸痛、发热等,一般三四天好转,七天左右一个病程。
一名在基层医院工作多年的院长也告诉我们,孕产妇感染与其它群体无异,但由于孕产妇对这方面的认识不多,一感染就着急到医院,咨询像产检周期、住院治疗、安全用药等等问题,目前医护人员的很多精力都放在这方面,所以造成了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相关医疗机构还是要在疾病普及上再下大功夫,让孕产妇少跑路,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不久前,国家妇产疾病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曾在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公开表示,从国内情况和国际报道看,目前孕产妇感染新冠病毒后,总体上发病率、症状、病程都和普通人群相似。
专家意见与一线实践的一致性,让基层医院管理者们多了些底气,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仍需要花时间化解。
尤其是面对日益增加的检查人次,以及有限的住院床位,让一些妇幼保健院的院长们有些许无奈。
检查多、床位少
由于医护人手有限和患者心理负担过重,很多孕产妇会选择盲目的多做检查,而且要求住院的人变多。
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医院最忙的科室中总有影像科的身影,住院区的走廊里也总是在不断加床。
为了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有专家呼吁,除了一些关键节点的产检必须要做外,比如孕早期甄别宫内孕、NT筛查、唐氏筛查、四维彩超检查等等,对于轻型或无症状的孕产妇无需额外增加产检次数。
该说法得到了湖南省醴陵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巫飞虹的证实,“孕期常规的产检共7-11次,妊娠风险评估为‘绿色’‘黄色’的孕产妇,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孕周合理安排产检,如无特殊情况可适当延后产检时间。孕15-20周唐氏筛查、孕20-24周行胎儿系统B型超声筛查(大排畸)、孕32周之后,一般2周一次行电子胎心监护NST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
另外,毫无疑问,床位少也是县级妇幼保健院发展上的一块短板。
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7月,我国现有妇幼保健院(所)3071个,其中县级妇幼保健院(所)1903个,呈逐年递减趋势。按全国2844个县级行政区划粗算,已无法保证1县1所妇幼保健院的设置。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披露的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妇幼保健院的总床位达25.3万张,平均到每家的床位数量仅有82张,再均摊到县级层面,床位数量可能更少。
即便如此,院长们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调整运行机制,将收治进来的病人有序的服务好,治疗好才是当下最紧要的事。
巫飞虹说到,为了应对孕产妇的诊疗需要,医院产科门诊目前每天保证有四名医师坐诊,还聘请了内、外、妇、儿等多学科省级专家定期坐诊,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技术力量上都能满足当前患者的诊疗需求。
用药安全性,难!
孕产妇感染后应该如何用药?春节相关药物储备是否充足?成为当前孕产妇们关心的一点。
好在,进入1月后,药品短缺问题已有所缓解。“目前各级医院及市场药物储备充足,完全能满足轻症患者的用药需求,对于重症患者建议尽快住院接受治疗。”
对体温超过38.5℃以上,首选孕期全程相对安全的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孕中期也可选择布洛芬,对于未达高热的患者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等治疗。出现咳嗽症状:孕12周以前建议使用非药物治疗为主。孕12周以后干咳可选择右美沙芬镇咳,咳嗽、有痰可选择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化痰,推荐使用单一成分药物。这是巫飞虹在接诊时反复强调的,也是全院医生时刻记牢的“用药准则”。
然而,稍有遗憾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对于孕期感染的治疗,特别是孕期重症风险及用药的安全性尚未给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再加上县级妇幼保健院在技术和专业人才的局限,用药不合理、不安全的情况仍有发生。
来自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COVID-19监测系统数据表明,孕妇比非怀孕的育龄妇女更有可能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需要机械通气、体外膜氧合,死亡风险更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孕期感染SARS-CoV-2与一些不良妊娠结局有关,包括先兆子痫、早产和死胎,特别是在患有严重COVID-19疾病的孕妇。
对此,巫飞虹深有体会。“目前,我院产科门诊平均每天接诊孕产妇60左右,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加,其中高危孕产妇占比45%左右,暂未发现有危重症孕产妇。但此前有一例重症,经积极治疗后明显好转。妊娠妇女特有的表现,与普通人群不同,中晚期妇女本身氧耗量需求增加、对缺氧的耐受性降低,轻微的缺氧就可出现胎心率升快、母体心悸、气促及呼吸困难。加上中晚期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所以需要监测母胎缺氧及血栓形成风险。孕期用药存在禁忌及顾忌,用药选择较局限。”
专家指出,基于现有的临床研究,即便新冠毒性下降,依然不可以“躺平”,需要时刻警惕孕产妇重症的防治。
尤其是对居住在乡村的孕产妇,发生感染后的运转是否畅通时刻提醒着院长们,要尽快摸清辖区人口底数,建好台账,做到精准妇幼保健服务。“目前,我院产科门诊开通了线上咨询服务。孕产妇感染后,轻型可通过线上咨询方式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孕管中心对全县辖区孕产妇实行县乡村三级网络的统一管理,通过主动随访,及时掌握孕产妇的情况,特别对高危孕产妇,由高年资的主治医师进行专案管理,及时对需要救治的孕产妇进行处理。”余凯坦言,在2022年12月下旬,医院每天门诊接诊大概10-30例感染的孕产妇,2023年1月初开始下降,目前均为轻型患者,没有危重病例。
在巫飞虹看来,县级妇幼保健院应坚持“日收集”、“日上报”,“发现一例、登记一例、上报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的做法,以便及时发现流动和高危孕产妇。对于重型新冠感染孕产妇,如果经全市孕产急救专家会诊后,认为需转上级医院治疗的,会迅速启动绿色救治通道,让孕产妇得到及时的救治。
人员在超负荷运转
“还有要来看病的吗,从五点到凌晨零点四十,没时间喝水,上个厕所都得跑。”
一位基层医院妇产科医生的朋友圈这样写道。心酸的背后,可以看出,在疫情防控新十条放开后,其所在县妇幼保健院的救治压力并不轻松。
在与多位院长的电话采访中,我们时常能够感受到他们面对的压力。身为女性管理者,余凯尽量表现的沉着应对。作为一家底子薄的妇幼保健专科医院,目前各个住院科室都收治了新冠患者。为了应对新冠救治高峰,她也提前做好了人员和收治病床的规划和应急预案。“按照目前的感染人数,基本上渡过第一波救治高峰期。”
作为新上任一年的院长,巫飞虹坦言,目前的工作负荷很沉重,为了支援临床一线,不得不将原行政医务人员调动,这样的轮转和调动,让医院的人员配备暂时够用。全院各科室在保障本专科病人需求外,都安排了专门的床位收治新冠阳性孕产妇及儿童,同时新增设了内科来满足区域内老年阳性患者住院需求。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富谷
责任编辑|裴燕
审核|王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