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拉响警报!
作者:老船长
1
三年了,核心任务终于重回经济建设。
不得不说,病毒改变了太多事情,有人居家办公,有人与亲人无法相见,有人与亲人永远无法再见……
这三年的日常,被核酸检测占据。
核酸检测,也成为这三年最赚钱的行业。
但随着国内的放开,核酸证明不再被需要,核酸检测公司的使命,也走到尽头。
甚至,有的核酸公司已经破产。
去年12月,有人向北京房山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控告其公司拖欠工资6.26万元”,却得到了一份扑朔迷离的答复:“公司目前无财产可供执行”。
这家叫做朴石医学的公司,连6万块钱都拿不出来了。
第一家破产的核酸检测公司,登上热搜。
朴石医学的案例,有些特殊。
在去年北京疫情严重之时,朴石医学为贪图利益,未检测样本就出具阴性报告,给防疫带来巨大隐患和负担,最终被立案侦查。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需要核酸。这三年,只要是核酸检测公司,躺着就能赚钱。
比如下面6家已上市核酸检测公司,近三年的净利润总计328.14亿元,而2019年只有12.18亿。
6家公司近三年,赚了三十年的钱。
但当防疫退出历史,一场疯狂的造富盛宴也落下帷幕。
除了朴石医学自作自受破产,还有一批核酸公司等待命运的裁决。
应收账款,成了最大的难题。
截至去年三季度,15家上市公司总营收为877亿元,平均营收增长了60%,但应收账款达到了440亿元,增长了70%,占了总营收的一半。
甚至,兰卫医学应收账款占营收超过75%,迈克生物占比74%,凯普生物、金域医学、迪安诊断的应收账款占比都超过了60%。
当你看着100亿的营收,其中却有60亿都是欠条,什么心情?
而这15家公司已经是行业龙头,回款周期还算有保证,那些小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处境怕是只会更加困难。
因为核酸检测费用不能用医保支付,全部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核酸公司的应收账款对象,最终都指向了——地方财政。
快过年了,又到了要账的时候。
2
这三年常态化核酸检测之下,地方财政收支的压力,已经成为全国普遍性的困局。
想要把账收回来,也得先看看“客户”兜里有没有钱。
这三年,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不太乐观。
整个2020年、2022年,全部都是负增长。去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下降3%,中央收入下降2.9%,地方收入下降3%。
留抵退税,当然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扣除留抵退税,财政收入的增速全部转正。
数据是冰冷的,而正在发生的事情更能反映真实状况:
鹤岗实施财政重整计划;
河南郸城县公交停运;
四川乐山拍卖景区30年经营权;
四川阆中拍卖行政单位食材配送30年经营权;
鹤岗一暖气公司计划暂停供暖(已恢复)
……
公务员、教师的工资延迟发放,更是普遍现象。
小城市的财政危机,在暗处正积累风险。
疫情三年,就连那些最有钱的地方,钱包也变得紧张了。
去年上半年,31个省市的财政盈余无一为正。
即便是财政自给率最高的上海,上半年也因为疫情的因素,财政盈余变为负数。
河南、四川的财政收支差,更是超过了3000亿,成为垫底的两个省份。而这两个省份,恰好也是接受转移支付最多的地区。
收支差超过2000亿的还有12个省份,包括经济第一省广东,财政收支差也接近3000亿。
地方上的财政困局,谁也没有例外。
3
对地方来讲,收入的来源无非就这几项:
税收、非税收入(行政收费、罚没收入等)、卖地收入、转移支付
税收和非税收入都大幅受挫,很多城市只能寄希望于卖地收入。
但这三年的房地产市场,已被冰冻,土地收入更是直线下坠。
去年1-11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1174亿元,同比下降24.4%。机构预计整个2022年,土地收入将下降30%左右。
下跌三成的表现,还是在有城投公司疯狂进场拿地托底的情况下。
2022年拿地金额前100名企业中,央国企占比53%、地方城投占比32%、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6%,而民营房企只剩下9%。
卖地收入大降,给了地方财政致命一击。要知道,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度高达40%。
就像你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却发现稻草马上要断了。
而那些人口流出、本身土地收入就不高的中小城市,更难以找到有效的增收办法。
最后,只能靠发债和输血。
地方债券的发行额度,已经从2019年的4.3万亿,迅速飙升到了2022年11月的7.2万亿,肯定又是创下新高的一年。
去年前11月,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超过35万亿元。
如果再加上隐性的城投债,保守估计在60万亿左右,整个地方债余额已经在100万亿元左右。
危机的红灯,即将亮起。
如此天量,怎么还?
贵州遵义一家城投公司——遵义道桥,给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遵义道桥公告称,银行贷款重组涉及债务规模约156亿元,重组后将期限调整为20年。而且,前10年只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直接震惊全国。
20年展期方案,说白了就是时间换空间,一直拖到能还得起再说。
就连银保监会主席都直接表态了:
有序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推动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率负担。
而财政部长最近也对地方债表态:
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
本就财政紧张的地方,腰带可能得勒的再紧一点了。
怎么办?
港口大爷微微一笑:“你能明白为啥现在都在急着催买房了吧?”
宇宙的尽头,还得是房地产。 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