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轩丶風丨葬礼 发表于 2023-1-14 01:20:00

在疫情最吃劲的时候,这群研究生自愿顶上,成为医生的第一助手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林伟吟 刘文琴 沈丽娜
图 / 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秦小杰
"2022 年 11 至 12 月份时,疫情严重,老师和同学陆陆续续都感染了新冠病毒,发热咳嗽,虽然我可以申请返乡,但是我认为,自己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跟我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难关。"2023 年 1 月 11 日,当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外科学(普外)研究生王海阔回顾刚刚过去的那一拨感染高峰,自己毅然决然地坚守在临床一线,他感到十分踏实和自豪。
据了解,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有临床型硕士 637 人,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按照 " 愿返尽返 " 的原则,学生可自愿提出 " 返乡 " 申请。截至 2023 年 1 月 9 日,有 284 临床型硕士自愿请战留守医院,参加临床轮科学习。他们一直与自己的老师们、同学们轮值在发热门诊、急诊科、重症 ICU、呼吸科、血液透析室等最艰苦的科室进行支援,成为医生的第一助手。




留岗研究生郭泰然为病人检查
既是医生又是学生,在困难面前自愿顶上
"2022 年 11 月至 12 月,广州的疫情其实经历了两波高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杨正飞说," 一个是发热高峰,一个是重症高峰,最早发热高峰中,年轻人占很大的比例,每天发热门诊有 700-800 人次的就诊量,其中 60%-70% 都是年轻人;在 12 月中旬,我们面临第二波感染高峰,重症病例增多。当时急诊每天的门诊量大约 400 人次,其中有 50-60 人为重症患者,80 岁以上病人占了 70% 左右。"
在第一波高峰时,医护人员一个个也感染了新冠病毒,在岗的人员人手不足,不少医生发着烧,吃着药还在出门诊。
在各大医院的住培生,此时也是对他们的一个重大考验。
李昊燃是中山大学临床医学(重症医学)2022 级在读研究生,目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的带教老师是重症医学科外科 ICU(南院区)主任何清。在疫情期间,南院区重症医学科外科 ICU 成为第一个收治阳性重症患者的病区,也是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一个 ICU。
而李昊燃在 12 月份就在 ICU 轮值。" 在 11 月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压力骤增,因为阳性病人不断增多。" 李昊燃说," 在疫情最吃劲的时候,这群研究生自愿顶上,成为医生的第一助手当时,看到师兄师姐以及老师们都能坚持工作,我很钦佩,于是决定不返乡,我也要坚守在临床重症一线。在 12 月份,重症患者罹患肺炎的情况比较多,一天早上,有一位患者的血氧突然下降,师兄师姐带着我们一起快速穿好防护服,冲进病房进行气管插管,争分夺秒地抢救,那一刻真的是惊心动魄。12 月份,ICU 很多同事都阳了,虽然我也很累,但是也很愿意帮他们顶班,此时只有互相帮助,相互扶持才能走过难关,这也是至今我人生道路上难忘的一段时光。"




留岗研究生郭泰然查看病人信息
打通任督二脉,实现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
" 在 2022 年新招的重症专业研究生中,李昊燃是众多面试的研究生中最出色的一位,他本身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本科毕业的学生,有非常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其次,他毕业后在云浮基层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工作了 2-3 年。在住培期间,李昊燃不怕苦不怕累,在科室管理病人无论是大器官移植的患者,还是腹腔感染、休克等患者,他都能想到很好的办法进行处理。每次他们跟着我救治重症病人,我边讲边操作,他们一边记录、一边思考。" 李昊燃的导师何清如此评价她的弟子。
近两个月来,由于医院因新冠感染 " 战斗性减员 " 而人力不足,这些像李昊燃一样的研究生、住培生成为了医生的第一助手。从多看、多记、多想到多动手操作;从书本上理论到临床实践;从一名医学生到独立值班的医生,他们实现了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蜕变。
同样是中山大学 2022 级内科学(消化系病)临床医学研究生郭泰然,在疫情期间,也没返乡。2022 年 12 月和 2023 年 1 月均在新冠病人最多、救治任务最重的呼吸科轮转。他表示,自己要抓住此次机会,坚持轮科学习。" 我管床的一位 90 岁的慢阻肺患者,现在已经好转出院。在值班期间,我还独立抢救过心衰患者,能够学以致用,自己很有成就感。"
" 我是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关键时刻,我要顶上,所以我多次支援医院甲状腺外科临床工作,在南院宿舍封控期间,我还是志愿者的总调度员,帮助分发物资,协调抗疫工作。" 王海阔是中山大学 2021 级外科学(普外)研究生,他 12 月份在医院甲状腺科轮转。" 甲状腺外科是普外重要的一部分,我想抓住这两个月的学习机会,按照既定的轮转计划,踏踏实实锻炼临床本领。"
走过那段艰难的时光,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远比想象中更强大,而这些困难都是垫脚石,最终都是成就最好的自己。




留岗研究生查房
疫情大考,呼唤医生培养不忘 " 急救 " 技能
" 无论是规培医生或者专业医生,通过此次疫情大考,对医生培养的系统都面临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医生应该能够应急处理所有急症,然后才能成为一个专科医生。" 杨正飞说," 不能说我是甲状腺外科的医生,我就不会心肺复苏、不会急救处理,过去的培养体系可能偏专科,我认为,将来一定要重视在急诊或在重症医学科的轮转和学习。"
目前,孙逸仙纪念医院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医院成立了重症突击队,全院所有专科都会派出年轻医生,甚至高年资的医生在急诊、重症 ICU 轮转,重新学习。这样未来无论面临什么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个科室的医生都能随时转变为急危重症的医生参与急救,应对挑战。
对于重症救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外科 ICU(南院区)主任、硕士生导师何清认为,"2020 年开始,新冠疫情发生后,重症医学科发挥了强大作用,国家在 2020 年下半年批准了重症医学住培基地,因而医院在 2021 年就招了重症医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症医学要求医生是多面手,比如要使用呼吸机(麻醉科使用)、支纤镜(呼吸科经常使用)、床旁的血液净化(肾内科、血透室经常操作)……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要掌握非常多的临床技能,或许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在其他科能够独当一面,但是在重症医学科仍然需要一线的、有经验的医生来指导。可以说,一名重症医学科的住培医生能够出师,至少需要 5-10 年的功底和临床经验,而且还需要不断的锻炼,冲在第一线掌握各种临床救治技能。"
让人文照亮医学,90 后医学生是未来希望
" 我们对每一位坚守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都给以足够的尊重和肯定,他们是医生,也是学生,在抗疫最艰苦、人手最短缺的时候,自愿留在岗位上,与老师们一起战斗,是这个社会中积极向上的一个群体,他们是未来的希望,让这个社会不断进步。"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样新说。
这些同学与老师们一起参与到临床一线的接诊救治工作。其中,一些同学了解到医院因新冠感染 " 战斗性减员 " 而人力不足,自动取消 " 返乡 " 申请,有的深入 " 阳性病房 " 投入到抗疫工作;有的一直坚守岗位,积极参与危重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一线临床工作;有感染后康复了继续投入临床治疗工作等等。
杨正飞指出,这群学生很多都是 90 后,有想法、有个性,能够独立思考想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们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不断交流与沟通,也可以促进相互进步。同时,我经常提醒他们,除了救治病人,给病人应该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上尤其重要。"
为了关心关爱这些心怀大爱的留院学生,医院采取多种措施保证他们的健康、安全及生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教务部主任、研究生科科长郑大会指出," 在疫情期间,医院特别去了解了同学们在临床遇到的困难,组织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组织支部书记、科室主任及导师多关心关爱留下来轮科的学生;做好学生的疫情防护措施,为学生发放健康包,提供急需的药品、防疫物资。农历新年将至,医院还将为留院学生准备年夜饭,共度佳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疫情最吃劲的时候,这群研究生自愿顶上,成为医生的第一助手